首页 > ag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GAME·(中国区)集团官方网站|名人 | 郭台铭的品牌梦

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57    次浏览

来源|看商界 当地时间2016年4月2日,日本大阪,台湾鸿海集团收购夏普正式落地签字。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左)与日本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出席签字仪式。郭台铭的品牌梦在全球,把代工企业做到富士康那么大规模的,也就郭台铭一人。但郭台铭并非没有遗憾。对一个企业来讲,代工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品牌才可以传承。做得出一个举世无双的代工企业,做不出一个品牌来,这正是郭台铭的锥心之痛。值得庆幸的是,郭台铭已经进入人生佳境,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他有钱、有时间、有资源、有平台,玩得起。数年前,他折腾过一个销售数码产品的零售连锁,想打通产销任督二脉,但雷声大,雨点小,最后无疾而终。但郭台铭并没停止追梦步伐。今年以来,他开始变本加厉,马不停蹄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此不惜一掷千金,接二连三地“买、买、买”。第一个闯进郭台铭法眼的是日本电子巨头夏普,处于内忧外患的夏普,这些年一直处于陷于巨额亏损的泥淖,靠不断变卖传统家产维持生计。今年4月2日,鸿海科技集团与夏普株式会社在日本大阪举办联合记者会,双方正式签署协议。鸿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副总裁戴正吴以及日本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出席签字仪式,富士康以3890亿日元(折合35亿美元)收购夏普66%的股份,并表示将认购夏普公司增资发行1136.4万股的特别股。这是国外公司第一次拿下日本电子企业的控制权。第二个闯进郭台铭法眼的是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5月18日微软宣布将诺基亚入门级功能手机业务出售给鸿海/富士康旗下子公司富智康(FIH Mobile)和HMD Global,Oy,价格为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9亿元)。富智康将获得包括品牌、软件、服务、客服网络、客户合作、关键供货协议等在内的微软全套功能手机业务。这笔交易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完成,届时大约4500名员工将加入富智康或者HMD Global,Oy。第三个闯进郭台铭法眼的是奥地利IT集团ST。10月13日,奥地利IT集团ST宣布获得富士康旗下工业主板制造商桦汉科技(Ennoconn)1.5283亿欧元(约合1.683亿美元)的投资,占股29.4%,成其最大股东。ST是欧洲领先的IT软件和硬件整合服务提供商,2015年营收约为4.7亿欧元(约5.17亿美元),产品和服务领域涵盖医疗、通讯、大数据、自动化、智能电网及能源优化技术等。收购ST,实际是为富士康在电视和手机领域布局,即为电视业务夏普和手机业务诺基亚服务。至此,郭台铭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夏普和诺基亚两个品牌,这两个品牌都曾是世界一流品牌。郭台铭买下这两个品牌,也凸显了郭台铭做大做强品牌梦的野心。 但这两个品牌目前已经衰落,处在一个下滑通道上。郭台铭能够妙手回春,让其重新焕发青春,重返世界一流品牌行列吗?夏普电视或可做大在郭台铭入主夏普之前,夏普和富士康的关系就一直很紧密。富士康是夏普电视的代工企业,夏普是富士康液晶面板的供应大户。作为富士康代工业务生命线的苹果电子产品,基本上采用的是夏普液晶面板。所以,夏普与富士康,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富士康把夏普“娶”过来,家长郭台铭认为这种结合,可以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大大提升富士康对上游核心元器件的资源把控和盈利能力,打通产业链。当然,让郭台铭最看中的,是夏普的品牌,是其王牌业务电视。郭台铭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重振夏普雄风。在收购夏普之后,郭台铭开始发力,紧锣密鼓地研发电视新品,并将2016年定义为“新夏普品牌中国元年”,发誓要做好电视、家电、手机。为提振士气,9月,郭台铭帮助夏普买回了原本在大阪市中心的总公司总部大楼;发布公告称对斯洛伐克电视厂商UMC有投资意向,表明重回欧洲电视市场的决心。10月13日,郭台铭亲自携带多款夏普互联网电视,出席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与阿里合作,推出搭载YunOS系统的夏普互联网电视,希望借助阿里YunOS,全面接入互联网生态系统,阿里则借夏普电视从云端输出内容和服务。富士康副总裁陈振国甚至当场宣布,夏普互联网电视将参与今年阿里的“双十一”电购节,新品主要通过阿里的电商平台天猫和淘宝销售,价格远低于原来的夏普产品定价。这些迹象表明,在完成收购后,郭台铭给夏普带来了显著变化,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开始接地气,快速互联网化。虽然电视互联网化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海信、创维、TCL等传统品牌,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品牌都在发力,但毕竟夏普还是来了,领先于东芝、松下等其他日本品牌。这是在被郭台铭收归摩下后,夏普电视的一个显著变化:即价格和产品都比较中国化了,接地气了。或许在夏普电视强大的品牌光环照耀下,其电视业务真可重放光芒。夏普电视要重现辉煌,或许需要跨越一道艰难的门槛:那就是彻底改变日式企业的大企业病作风,提升市场反应速度,改变效率不高痼疾。这是制约日本企业发展的通病。日本电子企业,产品质量不错,技术领先,品牌强大,但这些年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其根源也在这里。郭台铭承诺收购夏普后,人员基本上保留不变,这意味着夏普骨子里还是原来的夏普,并没多大改变,特别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郭台铭并没拿出一个重塑夏普的新方案。体量那么巨大,历史那么悠久的夏普,要改造起来,或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才是考验郭台铭智慧和耐性的地方。要改造夏普,郭台铭的职责不是做一个夏普的代言人或者大促销。手机受苹果代工制约难做大还在三四年前,诺基亚曾经强大无比,最牛的时候,其市场份额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40%,在智能手机领域,诺基亚市场份额最高的时候甚至高达80%。到目前为止,还没哪家手机品牌达到过这种绝对控盘的高度。其品牌强大到即使诺基亚落草的“凤凰不如鸡”的今天,很多人心里都残留着诺基亚的背影,有那么一点点的情感和情怀。郭台铭买下诺基亚,能让其起死回生吗?诺基亚曾经的品牌地位和残留的品牌影响力,或许正是郭台铭看中诺基亚的主要原因。富士康买它,当然不是希望它死去,而是希望它起死回生,再造辉煌,给郭台铭赚钱。想当诺基亚救世主的人并非只有郭台铭一个。在诺基亚没落后,比尔·盖茨都想救它。2013年9月,微软54.4亿欧元的天价把诺基亚给买了。微软希望凭借自己强大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诺基亚卓越的硬件设计制造能力,既救助诺基亚,又救助自己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WP。但事实结果现在已经证明,救助诺基亚,比尔·盖茨打错了如意算盘:微软压根儿就没找到救助窍门,这也导致了微软操作系统和诺基亚硬件制造进一步没落颓废。富士康买诺基亚比微软买诺基亚要便宜得多了,只花费了微软二十分之一的代价——不到三年的功夫,诺基亚身价跳水之快,让人不胜唏嘘,哪个品牌只要走下坡路,那是怎么都阻挡不住的。诺基亚曾经品牌强大,富士康制造能力强大,就连全球最好的手机苹果iPhone都是富士康制造的,两者在一起是不是最好的结合,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救赎之路?答案恐怕得看郭台铭如何选择。因为诺基亚缺的并非制造设计能力。其实,诺基亚自身的制造设计能力都很强,达到世界一流,比起富士康来,并不处于下风。微软和诺基亚结合,原以来是软硬件最强大的合体,但遗憾的是,诺基亚在卖给微软之后,并没有迎来转机。问题在哪里?其实,诺基亚自己也好,卖给微软也好,现在富士康买了也好,拯救诺基亚的根本之道在于帮助诺基亚找到一个用户体验都很好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才是决定能否救助诺基亚的根本。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最受用户欢迎的操作系统只有两个,一是苹果的操作系统,一个是安卓的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是封闭的,苹果也不会因为富士康是其代工企业,就把操作系统源代码使用权交给富士康,苹果不会这样来扶持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富士康要把诺基亚拯救出来,唯一的选择就是用上安卓操作系统来推诺基亚手机,这样一来,可谓三强联合:即诺基亚自己强大的手机品牌号召力,富士康强大的生产代工能力,安卓系统卓越的用户体验和应用生态能力。目前富士康收购诺基亚,大家都在关注其下一步动作,正是富士康向外界宣布诺基亚采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最佳时侯。关键看郭台铭是不是肯走这步棋了。或许摆在郭台铭面前的,还有一个重要关系需要平衡:那就是诺基亚与苹果iPhone的关系如果诺基亚没做起来,苹果不会说话,对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诺基亚恢复昔日光荣,市场不断做大,对苹果iPhone的威胁显现。苹果的意见可能就来了。富士康业务的一半来源于苹果。苹果当然不愿意看到富士康培养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来。所以,如果诺基亚做大,苹果理所当然会采取抑制措施。年收9000亿的他 为何把公司总部设到经济犯监狱旁?很多人都知道郭台铭,但绝少人真正懂郭台铭,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韬略和格局。郭台铭说,无论创业还是想在职场谋得更好的发展,如有这种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确定的。这个事情不成,下个事情,下个事情还不成,再下一个,总能成。现在资源、资金、资讯如此发达,机会遍地都是,人也都聪明,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绝不罢休,下定决心“浴火凤凰”。 年营收将近9000亿人民币的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是典型的草根创业家。到他成人,都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家里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郭台铭走上创业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个朋友找他帮忙,替一家外商找个塑料零件加工厂。必然是,半工半读也才读到船务专科的郭台铭,在航运公司实习时,就已经有了开工厂的想法。当时,台湾的航运贸易越来越好,很多同学都学什么干什么进入航运公司上班,但郭台铭逆向思考:没有工厂哪来的贸易呢?开工厂才能发展出更好的事业。生意送上门了,此时不做更待何时?郭台铭把母亲做标会筹的10万台币拿过来,再找几个哥们合资,在台北注册了资本为30万台币的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业,纯粹是为了从名字上够格接那张单子。他当时真是不够格开厂的,穷到模具都买不起。为完成定单,郭台铭四处找模具厂帮忙。但千辛万苦生产搞起来,不到1年光景,生意却不能持续了。石油危机越来越严峻,加工贸易一片萧条,外商的单子很快就下面没有了。做牛做马一年多,结果是:东拉西扯欠一屁股债,兄弟们全都退股说拜拜。郭台铭输得不服气,卯足劲向岳父借了70万台币要把输掉的赢回来。当时,电视机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鸿海精密工业并转型电视机零件代工生产。带着失败者的标签重新开始,路走得更加艰难。郭台铭后来比喻,当时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他咬紧牙憋着劲,非得飞出一个春天来。危机阴霾渐散,制造业慢慢蓬勃后,郭台铭以将近两年始终伴有破产危机感的抗战,带领鸿海从亏损走向盈利。到1977年时,其资本额已增加到200万台币。此时,台湾经济起飞,制造业蓬勃发展,房产地皮和工业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不少开厂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或者囤积倒卖原材料的快生意。手握百万资本的郭台铭,看着这种钱来得这么轻松这么快,也一度有点hold不住自己,天天盘算:我到底是要把这些钱拿去跟着炒,还是继续把苦哈哈的工厂办下去?纠结两星期后,郭台铭决定还是把工厂办好,不羡慕别人的快钱和轻松钱,做长远的生意,做赢到最后的人。他坚信,谈长远,兴办工业一定要比投机炒作好!要做长远的生意,必须拥有更好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于是,郭台铭决定用这笔钱兴建自己的模具厂,告别过去千辛万苦拿到订单,还要求爹爹告奶奶找磨具,而若人家不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的悲剧。不少朋友都认为郭台铭是傻掉顶,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认为是做了错误决定。不到一年,当初找上门让他买,他也动过心的土地涨了10多倍,但他的模具厂和一堆新困难,却让刚刚有点钱的他又成了两手空空的人。一方面是模具开发的压力,因为设备和员工都是新的,郭台铭和创业伙伴,后来的鸿海总工程师陈一飞,决定借机打破台湾模具界的“师徒制”传统,将模具的开发公式化,但这受到老模具师傅的强烈反对,甚至集体抗议。一方面是财务压力,模具本身不产生利润,刚开始成本较高,工厂产量小,规模效应也发挥不出来,已经盈利的鸿海受此拖累,转眼又再度资金周不转。他费尽周折把这些解决想要扩产,却又遇到一个新的大麻烦: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无名而且看上去毫无前途的鸿海没人爱。处处都是困难,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牵连。 当时,郭台铭的儿子刚出生不久,他每天一、两点才睡,五、六点就要出门。“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儿子整整哭一个月,最后我忍不住问太太:为什么儿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说∶‘你已经三个月没有拿钱回家了!’”为了节省钱,那时的郭台铭,连长途电话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过年,给员工发完年终奖后,他口袋里只剩下2000块钱:初一给父母1000;初二给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无分文,一头扎进工厂中。“有时真不知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过年我都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一天不累积技术,便一天要受制于人!”除了这些经营上的困难,郭台铭还要面对黑白两道的挑战。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动不动就上门收保护费,政府那边也不省心,“早上有人来推销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钱购买,下午就会有官员来做消防检查。”因为这个经历,当后来新加坡一位部长向郭台铭请教,为什么新加坡中小企业不如台湾中小企业有竞争力?郭台铭回答:你们新加坡把企业照顾得太好了,台湾则让我们练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钱已经投下去,模具厂也建起来,没有退路的郭台铭只能咬牙向前。钱不够了,无法通过银行融资,更没有什么风险资本,他就到处借,支票利息给到3分。人才难找,他一个一个亲自谈。订单不够,他就一个一个去求。当时台湾还有票据法,票据无法兑现要坐牢。为此,郭台铭还把公司总部从台北市搬到偏远的土城,因为那里的监狱是台湾专门关押经济犯的地方。万一他出事被关了,员工可以天天就近汇报公司的情况,客户可以到“隔壁”跟他谈生意,确保公司继续运营。这个当时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还到处笑着讲。在坐牢的准备都有了的努力下,鸿海走出了郭台铭创业中最后一次破产危机,而且跟随电子业的蓬勃走上快车道。1982年,郭台铭将公司改制为鸿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新台币1600万元台币,并且将业务转型到电脑连接器上。之后,他用连续在美国碰了两年钉子也不放弃的坚持,以及别人卖1块我卖6毛的杀手锏,从当时全球最大连接器厂AMP手中抢下一堆连接器大单,并且推出第一个自有代工品牌——FOXCONN(富士康),把鸿海推进了台湾制造业1000大。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设立了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尝试利用人力、土地和综合成本更低的大陆,把他“量大、低价”的策略干出新高度。磨合成熟后,1992、93年,他以“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的气魄,相继在深圳、昆山扩建和新建了两个累计8万人的大厂。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国市场掌握在手里,早早大手笔布局未来全球最大制造基地,两张天牌一起打的郭台铭,由此开启鸿海的狂奔时代,并一路狂奔到今天,成为全球最大最强的科技制造企业,被称为“科技界成吉思汗”。鸿海新闻发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诉华商韬略,很多人都知道郭台铭,但绝少人真正懂郭台铭,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韬略和格局。那么早就想到拿到这两张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经典。如今,郭台名更收购夏普、诺基亚、进军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带领鸿海向品牌模式转型,还提出以人员流、货物流、过程流三个实体流,加上讯息流、金融流以及技术流三个虚拟流持续整合,打造“六流”国际化科技集团的新目标,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庆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再写华人工业界不老的传奇。 郭台铭、马云、孙正义决定结盟搞搞新意思:进军机器人从底层含泪带血爬起来的郭台铭,对草根创业者格外情有独钟,并乐于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在所有关于创业的讨论中,他最看重的是两个词:勇气、决心。最最看重的是决心,因为决心可以产生勇气,乃至一切。他说,所谓创业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没有决心。比如,很多高素质经理人,各方面条件不错,也有好想法和好项目,但却没做成,甚至做都没去做,缺的是决心。很多被这些人看不上没条件的人,要么被环境逼迫,要么主动背水一战,最后却成了,靠的也是决心。决心是什么?是有了目标,再苦再难,有口气在,就要心无旁骛,千方百计,义无反顾去思考、去执行,是要舍得一身剐。当年刚创业时,郭台铭白天跟白班干,晚上跟夜班干,夜班散场还要接着再干,实在撑不住,才把电话簿当枕头,睡没几个小时,大清早就又爬起来接着干。而到现在为止,坐拥金山银山的他,依然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虽然“百万员工让我头疼得要死”。郭台铭说,无论创业还是想在职场谋得更好的发展,如有这种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确定的。这个事情不成,下个事情,下个事情还不成,再下一个,总能成。现在资源、资金、资讯如此发达,机会遍地都是,人也都聪明,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绝不罢休,下定决心“浴火凤凰”。郭台铭说,只要谈工作,就要有目标、有压力。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责任心。第二,勇敢面对挫折与困难。第三,要有决心,说到要做到。他说:“现在好像有句话,‘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对工作存这种心态,我隔天就打断他的腿。”经常被指责霸道的他,还不断劝诫求职者:挑老板的时候,越严厉越凶的人越要跟!因为这样的老板,才会真正激发你的潜力,让你成为超越自我的人。对于挑战和压力,郭台铭以勇气面对,以决心克服。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走逆境,而逆境越早来越好!他回忆过去时,最怀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难、最咬紧牙关的日子,这些付苦让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2005年,华商韬略首次采写郭台铭先生的故事时,他就说,“等营业额超过一兆(台币),我就要走了。”并预计自己2008年就能实现目标,“吃了秤铊铁了心,99.9%,2008年一定交棒出去。”结果,当年年底他就达到目标,但却并没有兑现承诺走人。如今鸿海的营业额已经做到四兆半了,但他依然没有退意,而是改口说,鸿海股价涨到200元(现90元左右)就退休。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战不可能。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气和决心当头的象征。而他对接班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要找那种打死也不后退的。郭台铭不但有决心,更有个性。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个怎样个性的人?有个故事给大家参考:郭台铭刚刚配司机开车外出时,车子被一辆摩托刮蹭,他下车,不但没追究摩托车的责任,还拿了1000元给摩托车司机去修车;再有一次,他的车被公企“中华邮政”的车撞到,他看两方都有保险,就算了;还有一次,他的奔驰300跟奔驰500撞在一起,一看对方比自己还豪,他立即决定:下车好好算账。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END-广告主观察微信号:ggz8848了解广告主,请关注广告主观察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